1936年10月,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,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,西路军正式成立。西路军的组建标志着红军在面临巨大的困境中,仍然不屈不挠地奋力反击。然而,由于复杂的战局与不利的局面,西路军的损失也异常惨重。1937年春,石窝山会议召开后,西路军决定分散突围,最终,只有左支队成功突破敌人封锁,抵达新疆。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英雄人物,正是西路军中的一员股票配资平仓线,他的名字叫陈宜贵。在西路军分散突围的艰难时刻,陈宜贵被赋予了重要的任务,负责带领队伍突围并向中央汇报西路军的情况。然而,由于敌人的猛烈攻击,陈宜贵的队伍最终被冲散,陈宜贵只能艰难返回延安。那么,陈宜贵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?他的后来又如何呢?
陈宜贵出生于1914年,家乡位于安徽省霍邱县。15岁的少年陈宜贵便积极投身革命事业,1929年,他加入了少先队,担任红军的站岗、放哨及传递情报等工作。到1930年,年仅16岁的陈宜贵便加入了红军,次年,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不断参加红四方面军的各类战斗,奋勇杀敌。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多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他立下了赫赫战功,并在川陕根据地的反“三路围攻”和反“六路围攻”战斗中,为红四方面军的壮大和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展开剩余69%1935年5月,陈宜贵跟随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,踏上了艰难的征途。一个月后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实现了胜利会师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张国焘当时提出了分裂红军的意见,并坚持将左路军南下川康一带,这导致了红军在这段历史中的进一步分裂。由于这一决策,陈宜贵被迫随左路军南下,在这条险恶的道路上,红军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,不仅损失惨重,且供给困难重重。最终,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下,张国焘的第二“中央”决定取消,红四方面军重新北上,带着希望与决心迈向新的征途。
1936年10月,陈宜贵跟随红四方面军再次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。然而,这一胜利并未为西路军的未来带来太多的光明。在会师之后,基于红四方面军的两万余人,西路军正式成立,陈宜贵也加入了这支队伍,渡过黄河后,他们展开了与马家军的激烈战斗。尽管西路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,但战局依然异常严峻。到了1937年3月,经过石窝山会议,西路军决定将余部分成三个支队,进行分散突围。
在这场艰难的突围中,陈宜贵被赋予了重大的任务。当时,陈宜贵与来自总部机关的百余名干部被紧急召集,在冰凌河畔组成了游击大队,陈宜贵担任政委一职。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是,带队东进,渡过黄河,将西路军的情况报告给中央。接到任务后,陈宜贵毫不犹豫地带领游击大队出发,他们昼伏夜出,步步为营。但不幸的是,仅仅十八天后,游击队就被敌人发现并击溃,队伍被彻底打散。危急时刻,陈宜贵坚强地收拢余部,仅剩下四名战友,五人历尽千难万险,在1938年成功抵达了西安七贤庄,并找到当地的八路军办事处,从此重回组织,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
返回延安后,陈宜贵投身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前线。无论是面对日寇的侵略,还是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对抗,陈宜贵都英勇作战,屡立战功,始终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尽心尽力,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。建国后,陈宜贵继续为祖国效力,他积极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,为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尊严而奋战。
1953年,陈宜贵回到国内,1955年,他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少将。此后,陈宜贵长期在北京军区后勤部工作,担任了副政委、政委等职务,为我军的革命化、现代化与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始终以极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,是我军发展壮大的重要人物。尽管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陈宜贵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和打压,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仰,与“四人帮”和造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,展现出了铁一般的革命意志。
1997年,陈宜贵因病去世,享年83岁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从青涩的少年到经历无数战斗的英雄,陈宜贵的名字将永载史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实盘网_配资实盘网查询_配资实盘网上配资观点